閱讀筆記「刻意練習」:關於天分與努力

求學到出社會的這段過程,外在社會都會透漏一些訊息:我們「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理組就怎樣、文組就是怎樣,年紀到了就無法怎樣,這條自我設限的無形枷鎖都在限制可能的發展。而「刻意練習」這本書,就是讓我們了解「能力」是可以靠練習而來的。

對於練習,首先要破除的**錯誤迷思**: 1.人的能力是受於天生註定的特質。 2.經驗夠多,一定會進步。 3.想求進步只須努力。

大腦也可以鍛鍊


大腦適應力極佳,並且也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比如盲人雖然失去了視覺感官(不論先後天),大腦會為一些神經元重新設定路線,讓其他感官如觸覺、聽覺更為敏感,而一般人如練習足夠的話,也能讓腦部運作重新形塑,發展出新的能力。

如果有在跑步或重訓的人都知道,必須有目標的規畫自己的訓練菜單,變換自己的訓練重量,偶爾突破一下自己的極限,肌肉經過破壞後才能再長大。如果鍛鍊到一個程度而不改變訓練內容,就會處於一個舒適平衡的狀態,大概也就停滯在這個水準。大腦的訓練也是一樣,透過練習,讓腦力突破原本的舒適圈,像肌肉訓練一樣的「重建」恆定性一樣,對於大腦來說就是在重塑神經網路。

因此,如果沒有刻意的「練習大腦」,不管有多長時間的經驗,腦部維持在一個恆定性的狀態下只是原地踏步,未必能讓表現提升。


三個練習程度:天真練習、目標練習、刻意練習


天真練習法

只讓你「學會」的練習法,比如開心的和朋友打球,一旦技能達到了滿意的程度,一切成自然,也就不再精進了。

目標練習法

漫不經心地重複練習只是在原地踏步,因此必須設定目標前進

  • 目標練習法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 目標練習法講求專注
  • 目標練習法需要意見回饋
  • 目標練習法要求跨出舒適圈

刻意練習法

比目標練習法更進一步的刻意練習法不同的是:一、該領域發展成熟,並有客觀的標準判斷出專家。二、要有老師協助。

刻意練習的特色:

  • 只有在跨出舒適圈才能奏效,學生要突破舒適圈現狀。
  • 要有定義明確的目標:制定計畫改善。
  • 全神貫注的「刻意練習」,有意識的行動。
  • 要有意見回饋,根據回饋調整努力方向。
  • 刻意練習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也仰賴心智表徵運作。
  • 仰賴先前學習的技能,著重改善技能的特定面向,因此需要老師教導正確的基本功。

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就是心中對環境事務在內心的塑型,而在刻意練習也不斷的強調心智表徵對於成就專家的重要性。透過練習改變了腦中的神經迴路,造就專家與一般人在心智表徵上的質與量不同。因此專家們在處理資訊的當下,可以**避開短期記憶對心智的運作過程**,而進由用心智表徵來處理大量的資訊:譬如「盲棋大師」、「棒球的打擊者」,就是有別於一般人,可透過心智表徵來記憶棋譜、短時間判斷出棒的位置和時機。


身體活動也是心智活動:技能磨練與心智表徵是相輔相成。
也就是說,找到領域中的專家,透過刻意練習來學習專家的心智表徵,再透過心智表徵不斷的進化自我提升。


生活中如何運用刻意練習


  • 要找個好老師:找好老師至關重要,有助於快速建立心智表徵,但如果遇到高原期或者撞牆期,可以試著換不同的老師。
  • 專注投入:要注意必須非常專注地投入有目標的練習,而非漫不經心地重複,如覺得分心或輕鬆好玩的時候,是沒有進步的。
    如果沒有老師,則可以自己設計訓練活動,重點還是在: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如果遇上「高原期」停滯不前,就要以新的方式挑戰自己的大腦或身體,來突破瓶頸。

傳統學習的問題


傳統學習的方式,老師照課本授課、學生聽講,而本書中有特別提到哥倫比亞大學特別以刻意練習的方式改變授課方式,讓學生預習指定的範圍、上課前小考、課中就學生的問題提出討論,這種改變傳統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改為設定目標、引導前進的方式,讓學生實際操作消化運用知識內容,大大的提升學生的成績,這應該就類似於國內最近教育圈所推動的翻轉教育。


我的刻意練習經驗


看完本書後,發現很多地方我也曾經使用過類似的想法在工作和自身上面,做個小小的分享

吉他教學人生:幫學生設定關卡,逐步前進

自己再練習吉他的時候,如果跟不上原曲的速度,會使用節拍器或者可調整速度的播放軟體,從原曲的60%速度練習,先乾淨為主,每天加快速度,直到可跟上原曲為止;而在教學的時候我會幫學生設計類似的方式,除了速度之外,也會簡化曲目,等學生達成階段目標後,再把難度增加。有時候叫學生盲彈,他們很容易覺得原曲超快而心生畏懼,然後很多地方就含糊帶過,所以搭配不同速度的節拍或音樂讓他們逐步達成關卡,也是在建立他們的信心,步步為營。

吉他大師的心智表徵

在這裡一定要貼一下Steve Vai的「How to be successful 」影片


「任何我們可以成就事物的程度,其實是反映了我們對該事物的專注程度有多高」 — Steve Vai

一開始Steve Vai分享的這句話也是「刻意練習」中相當重要的一點。我很喜歡看這種大師的教學video,好像看著看著自己就會跟大師一樣(誤),重點是有時候練到想手剁掉的時候,了解大師們在想什麼也會讓自己突破一些關卡。

國考人生

在PTT國考版還找得到當初的上榜心得,在準備的方法上有用到了一些類似於刻意練習的方式。

「專注投入」:首先是唸書的時間。常聽到有人動輒就唸個8–12小時,因為我了解自己不是一個可以長時間專注的人,大概實際每天碰書的時間至多就6小時,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餐才去圖書館,每次低下頭唸書的時間大概就是1個小時,然後就會滑一下臉書或者去雜誌區閒晃讓自己精神放鬆,但每次開始念的那1個小時是非常認真的。大約五點過後就去打籃球,回家吃飽洗澡再回去圖書館念兩小時,算是過的規律又健康的生活。

「設計練習,解決問題」:剛開始也是傻傻的看函授DVD。但是這個模式念到了二月(七月就要考試了),我發現我根本沒辦法寫任何的考古題,看過的課程好像沒啥印象。因此我打算直接從考古題下手,然後一題一題的找答案。沒辦法直接寫出來的題目,我就先整理到另外的word檔內,下一週再寫一次,如果寫得出來,就把它刪掉。這個word檔最多曾經有六十幾題的題目在上面,直到我考試的那天,已經刪減成10題左右,我就帶著這十題考古題在考場空堂時複習。

「意見回饋」:在練習考古題的過程,找到了一個秘密的網路讀書會論壇,大家可以在上面看到前人在考古題的解答,並且讀書會規定會員每週都要有貢獻:「提問」或「回答問題」。這個讀書會先前已運作了好幾年,累積了不少考古題解答,我自己的問題大部分都可以找到,因此大部分都是幫版友解題,也跟其他人討論作答的技巧。雖然這過程中並沒有老師參與意見的反饋,但也幫了我蠻多的忙。

其他的部分蠻零散的,有時候念的迷茫的科目也會使用「心智圖」輔助釐清整體架構,筆記的部分也是一直修改,將已經熟悉的部分漸漸地刪除,跟考古題一樣,最後帶去考場念的也只剩下了幾頁筆記而已,大部分的東西都已經內化啦!

離開吉他教學決定國考的時候,其實已經脫離本科(資訊工程)有一段時間,而離下一次的考試也只剩下九個月,心裡難免慌張。雖然這個過程有點混亂,但我也幸運地考上了(當然考上後的生活又是另一件事情),也算是個刻意練習的成果吧!


最後的小心得


「就本質而言,刻意練習是條寂寞的路」書中這樣寫道。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我心中不斷地浮現Kobe Bryant的影子 。每當有他的隊友或對手分享Kobe 到底是個多專注、多渴望勝利、多瘋狂練習的人,多少能了解到「天份」並不完全是天賦與的才能,而是看你能為了成就頂尖到付出多少的決心。
分享一下這部影片,為自己打打氣。